小心被“套路”!储值消费陷阱多:我的钱哪去了
//yuqing.dbw.cn/ | 2018-05-04 10:53:38
作者: 来源:大庆网 编辑:左远红
大庆网讯(大庆日报记者 周晶)消费“陷阱”,花样百出,一不留神你可能就被“套路”了。日前,记者从市市场监管局获悉,一季度12315消费者投诉举报中心及全国12315互联网平台收到各类咨询投诉举报2181件,其中,12315消费者投诉举报中心共接听电话2079个,全国12315互联网平台收到投诉举报案件102件。
综合分析这些消费投诉举报信息后,市市场监管局消保科工作人员发现:预付式消费维权问题最多,退卡仍是“老大难”;汽车维修以及“冒名”售后也是投诉的“热门”。
办卡时说得“天花乱坠”,退卡仍是“老大难”
案例:市民王女士经常到东风新村的一家湘菜馆吃饭,店员告诉王女士店内正在搞活动,当天办理储值卡可以免费赠送一道菜品。考虑到饭馆离家近,亲朋好友聚餐也常去那里,刷卡也方便,王女士就办了一张500元的储值卡。办卡前,王女士特意询问了是否有啥限制,店员给的回复是:“随时来都能用。”然后,今年正月初五,王女士带着家人去就餐,却被告知:“节假日期间,储值卡不能使用,只能是现金消费。”为此,王女士将情况反映给了市市场监管局。经过调解,饭店最终将办卡时免费赠送的菜品按原价扣除,并将卡内剩余金额返还给了王女士。
分析:表里不如一,是预付式消费中比较典型的问题。办卡之前商家将服务内容和服务承诺说得天花乱坠,消费者一旦办好卡,服务质量和标准随即降低,得到的是另一种待遇。除了“表里不一”,比较常见的“陷阱”还有三个:商家以极其优惠的条件吸引消费者办卡,之后以营业场所变更、撤销等为由携款逃跑;办卡时,在书面协议及合同中设置“霸王条款”,一旦用卡时发生问题,均以“本公司拥有最终解释权”等理由加以拒绝;消费者享受服务后发现无预期效果或其他原因要求退卡,商家均以“一经售出,概不退款”为由拒绝退卡。
警示:在进行预付式消费时,一是要多方了解经营者的经营状况和信誉,可通过登录“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看其有无营业执照、经营异常、行政处罚等信息。二是要科学理性消费,一次性充值金额不宜过多,谨慎选择金额过大、服务期限过长的预付卡消费。三是要签订书面合同,细化服务内容,不要轻信商家的口头承诺。一定要签订书面合同,详细约定预付卡的使用范围、有效期限、服务项目、退款条件、违约责任等内容,同时要特别注意终止服务、转让等限制性约定。四是要妥善保留凭证、合同等证据,以备发生纠纷时维权有据。
汽车质量投诉多,商家惯用“拖延术”
案例:去年9月,市民王先生在我市一家汽车4S店,花29.8万元购买了一台汽车。在行驶一个月左右时间后,王先生突然发现风挡玻璃发出“吱吱”的异响。随后,他找到了4S店反映此事,4S店工作人员告诉王先生:“天气变冷,可能是胶皮有些上冻导致的。”然而,就在今年3月,汽车风挡玻璃自然炸裂,于是王先生又找到了4S店,这一次,4S店工作人员表示,在与总部沟通后,给出的回复是:玻璃炸裂有多种原因,有可能是人为造成,4S店不能承担责任。好在,王先生车上安装了行车记录仪,将玻璃炸裂的过程记录了下来,4S店在“证据”面前不再辩解,同意为王先生免费更换风挡玻璃。
分析:汽车消费投诉一直是市民投诉的热点,特别是汽车质量、售后服务、定金不予退还、购车合同争议的申诉逐渐增多,汽车销售中商家隐瞒新车信息和瑕疵、不合理收费、延迟提供保修卡和说明书、车内装饰材料甲醛超标等现象更是时有发生。在汽车销售中,消费者因汽车知识、技术问题劣于商家,容易被商家蒙骗。
警示:在购买家用汽车时,一是要查看车辆的“身份”文件,包括合格证、出厂日期、车架号等信息。二是要查验车辆外观和内饰,如车门缝隙等是否均匀,是否有油漆喷洒斑点,焊接点是否涂有软胶等。三是要试用车内所有配置,譬如车窗天窗、车载导航音响、车灯等功能。
“冒名”售后频繁出现,消费者要谨慎核实
案例:家住龙凤区的王女士50多岁了,今年4月中旬,一位自称是燃气公司的工作人员前来“上门服务”,检查燃气管道,检查时,检测设备报了警,这名工作人员告诉王女士,为了避免燃气泄漏引发安全事故,需安装燃气泄漏报警器,价格是200元。王女士考虑到用气安全,就同意了。后来,王女士将此事告诉了家人,家人怀疑是遇到了骗子,随即向公安和市场监管部门反映了此事。
分析:“冒名”售后的事件在我市频繁出现,一些不法商家假冒正规燃气公司之名到各小区以免费为消费者提供煤气安全检查、修理、更换煤气灶具服务为由,趁机向消费者推销假冒伪劣煤气灶具、油烟机等厨房用品,致使消费者上当受骗,严重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
警示:针对燃气公司自行上门服务的现象,消费者可要求维修人员出具相关上岗证明、维修资质,也可通过自家燃气卡上的官方电话进行核实。如花钱进行维修或换件,需开具带公章的消费凭证,拒绝个人手写收据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