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舆情频道  >  行业舆情  >  教育  >  教育新闻

南京理工大学博士、黑龙江籍著名诗人、诗评家马永波出席第38届世界诗人大会

//yuqing.dbw.cn/    |    2018-10-15 08:35:00

作者:    来源:钟声新闻网    编辑:左远红

 

  10月11日,第38届世界诗人大会在贵州绥阳十二背后风景区隆重举办。世界诗人大会主席杨允达、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吉狄马加、贵州省副省长卢雍政、世界诗人大会秘书长马露、贵州省文联主席欧阳黔森、贵州省作协党组书记张绪晃及来自20多个国家、地区的300余名嘉宾,50余家中央、省、市媒体记者等参加开幕式。我校艺文部、校诗学研究中心马永波博士应邀出席大会。参加活动的中国诗人和学者还有舒婷、陈仲义、李发模、张清华、张执浩、北塔、梅尔、李轻松、安琪、李寂荡、姚辉、南鸥、王桂林、杨北城、张默、绿蒂等。

 

  南京理工大学艺文部和诗学研究中心马永波博士应邀在大会论坛上用英文发表主题演讲,并用中英文向来自全球的300余位诗人发布了由他主编的《汉语地域诗歌年鉴》创刊号出版信息,该年鉴囊括全球汉语诗歌创作的年度精华,最大限度地呈现出汉语诗界各地域诗人们的创作和活力。

  世界诗人大会创办于1969年,并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备案,始终高举“通过诗歌促进世界友爱与和平”旗帜,迄今已在欧、美、亚、非、澳五大洲28个国家和地区举办了37届,与会者来自80多个国家和地区,总数超过6000人,是全世界最庞大、历史最悠久的诗歌组织之一。本届世界诗人大会系首次在中国大陆地区举办,大会包括画舫诗会、溶洞诗会、“诗歌的原乡精神”主题论坛、“诗性中国•浪漫贵州”主题论坛、世界诗人大会会员新书发布会等多项活动内容。


        附:马永波在世界诗人大会上的主题发言

        诗人都是“内在的流亡者”。作为与工具理性相抗衡的审美现代性的最重要表现形式,诗歌的根本力量就在于价值的建设。在混沌无形的现实之上,是诗歌为其投上明光,以彰显现实存在的本质。如果诗歌没有能力为现实赋予形式,如果诗人没有勇气在魔鬼面前弹奏七弦琴,如果批评家没有力量树立起标准和典范,现实只能再次被符码化,不是被艺术的本质力量所符码化,而是被各种意识形态所塑造,并以甜蜜的毒药渗透进我们的血液。

        诗人是仰望着天空在大地上漫游的异乡人,诗人的原乡就是语言本身。谢默斯·希尼称诗学是“非人的诗学”,精神的高度、经验的宽度、道德的担承、语言技艺的千锤百炼,都使得诗歌写作成为一件不可为而为之的事情,诗歌写作对人的整体素质的要求是所有人类创造性劳动中最高的,也是最为苛刻的。诗人要面临艺术与政治、私人与公共、有意识的控制与直觉的灵感之间的矛盾关系。诗人被迫使用被各种意识形态污染的语言,使用我们普通人同样使用的语言,而他要表达的却远远超出语言之上、文化之上、社会之上。正是诗人,在捍卫语言的纯洁性,在以自己生命的移注来保持语言源初的生动和直接。哲学家告诫我们:小心地对待语言,在它下面便是幽秘的存在本身;而诗人则说,纯净部落的方言。

        诗歌所传播的真理和价值观,是和大众所习惯的主流社会的价值观相对的,中国社会,乃至所有的人类社会都是建立在功利关系之上的,而诗歌宣扬的是人与人之间审美的非功利的关系,它必然会让习惯了功利性地看待人和事物的人很不习惯,甚至对他们庸俗的价值观构成冒犯,这也是诗人的文化形象被大面积抹黑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诗人及其所代表的生活方式的存在,本身就是对环境的清洁,它逼迫人们反思自己的人生和生命价值,甚至会让人发觉自己的生命没有什么价值,因为人的终极价值在于精神,而不是物欲的满足。所以,诗人在社会上遭受普遍的误解甚至嘲笑,这是很正常的。

        诗歌承担着民族的良知、人类生存预警器的作用,它是人类的神经和良心,正好像高空中的旗帜,最先感受到将来的风暴。诗人替普通人思考人类整体的生存困境,思考人类文明的内在危机,关注个体灵魂的真实处境,民生疾苦,自然万象,无不被诗人海纳百川的胸怀涵容其中,并冶炼出纯净的光明。在这个意义上说,诗人是在替整个人类承担苦难。我们应该感谢诗人,有他们的存在,人类不至于迷途,心灵不至于枯槁,灵性得以持存,语言得以净化。一个民族,请倾听诗人的心声!